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字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种类,其目的是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质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考试报名条件
1.中国公民。
2.拥护中共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好,遵纪守法。
3.学历需要符合下列条件之1、
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具备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职员前获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考试报名)。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或2年以上的职员,与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可以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考试报名。条件为①修完大学本科全部必学课程②考试报名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
已获硕士、博士学位职员。
在读研究生考试报名须在报名首要条件供就读学校赞同考试报名的书面证明,并在录取前先办理原就读学校的退学手续。
除中央党校成人教育学院本科学历外,其余的党校本科学历不可以考试报名。在海外获得的学历证书须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4.年龄一般低于40周岁,考试报名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5.身体健康情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建议》的体检需要。
6.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不招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
报名步骤
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不是符合我校的考试报名条件,确认完全符合后再进行在线报名。
2.报名分为网上提交考试报名信息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3.在线报名需要。考生须于2012年十月十日&mdash31日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按有关需要报名。其中需小心:
①考生应正确详尽填写本人通信地址,以便准确发放录取公告书等。凡因通信地址填写不详或填写错误致使录取公告书等材料没办法寄送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自负。
②凡不按需要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不真实信息而导致不可以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在上述报名时间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4.现场确认。考生须于2012年11月十日-14日到在线报名时选择的报考地址进行现场照相和考试报名信息确认。没有进行现场确认的考试报名信息无效。
现场确认时考生本人对在线报名信息要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所有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考试概要及命题需要
新闻与传播硕士初试科目如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以上考试考哪几科中,思想政治理论、英语2、俄语、日语为国家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概要。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有关机构组织编制的最新指导性建议。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科目教育部指定有关机构未统一编制考试参考大纲,我校指定参考书如下:
《传播学课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或2011年第二版。
《新闻写作课程》,刘明华、徐泓、张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于翠玲、刘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专业期刊:《新闻与写作》、《中国记者》
《中国编辑》等,关注新闻出版业动态信息及热门问题。
学位论文/授与
2014年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与:构建国内现代传播体系、提升国内国际传播能力振兴文化产业、加速传媒产业进步提升专业素质、加大媒体传播从业者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目的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字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种类,其目的是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质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的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职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看重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遭到合法的、高水平练习的高层次人才。
就业方向
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征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备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培养目的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办法、教学内容、授与学位的规范和需要等方面均有所不同。